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第十一章 穿越历史的迷雾 钟透露的历史隐秘

字体:16+-

楚惠王埋下的这把钥匙,就深藏在曾侯乙墓之中。

当气势恢宏、湮没两千多年的编钟,穿越云遮雾绕的历史隧道和滚滚风尘,再度于曾侯乙墓那幽深的地下宫殿面世的时候,考古人员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专家学者所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场景:以巨龙盘旋状耸立于墨绿色渊潭的青铜编钟,最下层中间部位一件镈钟形体貌相极为特殊,整体健硕突出,显然是一个另类,与其他甬钟不能匹配。待擦去覆盖的泥水,在钟体的中间部位发现了一篇铭文。经北京大学古文字专家裘锡圭等释读,铭文共31字,释读为:

隹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

这段文字令现场发掘的考古人员与前来研究的学者隐约感到与楚惠王有关,有人依此推断,眼前这个大墓,很可能就是楚惠王的葬所。为此,发掘人员与相关专家之间因意见分歧而发生争论。当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和著名专家顾铁符从北京来到现场时,面对这件特殊的钟和钟上的铭文,皆深感隐含一种秘密,但不能立即作出决断。后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内含的隐秘才得到破译。

镈钟铭文

墓中出土青铜镈钟上的31字铭文

镈钟上的31个字,说的是楚惠王为曾侯乙制作宗彝的事。释读可知,“隹王五十又六祀”,指这位王在位的第56年;第三句“楚王熊章”,即楚惠王。据史籍记载,楚国前前后后共有四十余位王,在位超过56年者惟有楚惠王一人,而楚惠王的姓名正是熊章。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说明这套宗彝铸于这一年。

既然此器发现于曾侯乙墓中,是否意味着曾侯就是这一年下葬的呢?考古人员与前来的研究者之间又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引起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返自西阳”四个字,对字意不同的解释,得出的结果自然就有差别。按照裘锡圭的说法,曾侯乙死亡和下葬的时间,当在公元前433年之后,绝不可能是铸钟的这一年。其理由是:镈钟上的铭文,跟宋代在安陆发现的楚王熊章钟全同,公元前433年是曾侯乙下葬年代的上限。铭文中“自”上一字,宋人金石书里摹得像“”字。镈钟铭文此字右旁写法跟同出编钟铭文中常见的“反”字相同,毫无疑问地应该解释作“返”。“返自西阳”可能是指惠王自己从西阳返回楚都,当时曾侯乙不一定已经死去。以前出土的尹鼎,有“穆公作尹宗室于林”铭文,从鼎铭全文看,尹当时显然还活着,尹宗室应该是尹祭祀先人的宗室。所以曾侯乙宗彝也可能是指让曾侯乙用来祀祭先人的宗彝。“按照这样的解释,曾侯乙的死和下葬就有可能是公元前433年以后若干年的事情。就常理推断,曾侯乙在惠王送给他镈钟那一年,年纪不会太轻。据骨架鉴定曾侯乙死于四十五岁左右。因此,他的死距离公元前433年极小有可能超过三十年。我们可以说曾侯乙墓是公元前五世纪晚期的一个墓葬。这样说并不排除曾侯乙在惠王赠给镈钟以后不久就死去的可能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