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郭沫若的失误

字体:16+-

曾侯乙墓发掘之时,考古人员发现大多数兵器都放于北室中,共有3304件之多,尤其是长杆兵器全部放于北室。从种类上区分,有矛、戟、殳、晋、等,其器头均为青铜制造,器尾的材料不同,有的为青铜,有的用骨或角制作,如此众多的兵器放于一处,意味着北室当是一个武器库兼储备室。

在这个武器库兼储备室中,青铜箭镞及成捆的箭矢,总计达4507支,比整个中国考古界在所有东周墓葬中出土的总数还多。成捆的箭矢每捆50支,其中大多数保存了当年镞在矢上的原貌,箭镞完好地安装于箭杆身上,不只能窥其整体,连箭杆末端捆扎的羽毛也竟然完好无损,使世人能亲眼目睹古代矢镞的原始风貌,殊为难得。尤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箭镞中的品类多种多样,既有常见的三棱形和双翼形,也有较少见的四棱方椎形和圆锥形。三棱形中,又有三倒刺、六倒刺和九倒刺之区别,这是以往发掘的东周墓葬中鲜见的形式。

30件戟的清理出水,曾一度令考古人员格外关注,与以往所有发掘的出土物都大不相同,戟头有的由三戈一矛组成,有的无矛而由三戈或两戈组成。从保存的情况看,无论是4米多长的带杆矛戟,还是3米多长的带杆青铜戟,皆完好无损,如同刚刚放入般光亮如新。而戈头、戟头还完好如初地捆扎在兵器杆上,这个发现确是一件大事。因戈杆本身极不容易保存,凡墓中出土而戈头仍扎于杆上者就更为稀少,自宋代以来,人们对戈头的捆扎方法一直争论不休。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掘中,只有少数几座墓葬有过出土,但因保存不好,无法全部明了当初原形。曾侯乙墓六十多件完整戈的出土,使这一历史悬疑顿然冰释,而关于戟这一兵器本身的争论,至此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