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晚清风云:李鸿章

第二十七章:朝堂反目

字体:16+-

李鸿章虽然身为剿捻统帅,但他并不怎么参与具体的前线作战指挥,完全放权于刘铭传、张树生、潘鼎新等淮军高级将领,自己则只负责全局的统筹调控,以及后勤供给的筹措安排。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向是李鸿章的用人准则。敢于放权给底下人,给其机会以充分发挥才能,这也是淮军能够快速崛起强大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鸿章刚刚走马上任剿捻统帅一职,淮军将领潘鼎新立刻就率军在山东运河一线大败山东捻军赖文光一部数万人,用实际行动向朝廷表明,淮军不可无李鸿章!

李鸿章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给潘鼎新写了一封密信。在密信中,李鸿章对潘鼎新道:汝于山东一战歼敌数万,振奋朝野,提振我淮军声威,我甚欣慰。然则,剿捻一事事关重大、牵连甚广,尤其事关我淮军将来发展之前景。因此吾要求尔等将领能知我心意,不要急于立功,亦不必求速胜,在两年内但求不败即可。同时,无论朝廷持何态度,你亦要坚决扩兵,扩兵后所需军械粮饷也不必担心,吾在后方自会全力筹集。吾等上下协力,力争让我淮军在两年后能扩充到三五十万人。届时,不但剿捻如探囊取物,朝廷对我淮军也会投鼠忌器,我等淮军将帅才不会步当年湘军被裁撤之后尘。望你谨记吾言,一切以我淮军发展大计为重。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中,淮军剿捻虽常有小胜,但却又始终没有一举歼灭大批捻军,未能取得重大战果。李鸿章一直以兵力不足为由上书朝廷,即希望朝廷允许淮军大量扩充兵员,又希望朝廷能拨款拨粮支持淮军发展。朝廷对李鸿章的上书请求,全部都是一概不理,但李鸿章也没有因为朝廷的置之不理,而放弃扩充淮军的步伐。只用了一年时间,淮军就迅速扩张到了三十多万人,李鸿章的野心也昭然若揭,朝野上下皆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