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没有发出一丝哀鸣。仿佛比住在里面的人更了解死而后生的意义。
不久,它的脊梁上就变幻出了纵横蜿蜒的曲线,宛如贫瘠的泥土上奔涌起一条条延绵的支流,将都市的喧嚣和焦急的车辆高高举起。
远离了石库门的我,并没有亲眼目睹它重新崛起的繁华,而是默然地躲藏到另一个新奇的世界里去了。那是一个有着宽阔的林**以及充满了各种茂盛植物的校园,和中学里的很不一样。林**和教学楼前面的大草坪连接在一起,每到日落黄昏夕阳西下,年轻的情侣们就争先恐后地依偎在碧绿的青叶之间,仿佛刻意地,要把单调的草地点缀出些许浪漫来。
这些情侣,常常让我想起洛善和沧吾,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遗憾。
如果当年他们和我一样,对未来有着同一个目标的话,或许今天他们的身影也会出现在这一片甜蜜的绿洲之中吧。
等到我大学毕业,已经是1990年。
在这之前,我没有和沧吾见过一次面,
也不知道洛善究竟还是不是住在原来的地方。
当时,市政动迁已接近尾声,只剩下最后一批动迁户了。
想必,洛善家也难逃此劫。
而我们这第一批离开旧居的居民,也终于在那一年搬进了久违的新家里。
我感叹着数字作为年纪的标志竟有着如此严苛的界限。
19岁和20岁,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差别仅仅只是一年而已。
可是现在,沧吾在黄浦江的另一端生活,洛善在高架桥的尾处飘零,至于我,仍旧执着地攀援在梦想陡峭的悬壁上,再也看不见沧吾的影子,也听不见洛善的歌声了。
其实,等到我真正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和我同样向往西方世界的人是那么地多,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几乎一踏进它就等于踏出了国门半步的学校里。各科各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语种及相关国家的概况,除了多组织外籍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之外,还想尽各种办法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即使不上课也能沉浸在“以假乱真”的语言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