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游客的画舫离开隔河岩大坝码头,驶进碧水云山之间,开始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寻根朝祖之旅。
雄伟的武落钟离山高耸在云天之上,山顶的庙宇金碧辉煌,在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而山下古老的清江,却早已变成了千岛之湖。在一派湖光山影之中,我惘然寻不见昔日弯弯拐拐的河流、村舍栉比的山湾。可是,重归故里游子的思绪,却依旧徘徊在记忆的河边、流连于童年的山寨。
而童年山寨最大的欢乐,又莫过于春节看“热闹”的情形。
曾记得,那时候土家山寨里每逢年节都要玩“热闹”;每场“热闹”除了龙灯、彩船、蚌壳精之外,压台戏必然是踩高跷;那高跷一开场,总有一个丑角蹦出来,名叫“山花子”。
“山花子”的扮相,是用“锅巴胭脂”画的黑花脸,身上翻穿着一件露出花絮的破棉袄,腰扎一根红绸带,脚踩一对特别扎实的梨木跷子。还没出场,他就暴躁得像勒不住的烈马、不停奋拳踢腿,显得非常武野而又滑稽。而打“锣鼓傢叶”的师傅们又故意大声呵斥,观众又一个劲儿地吆喝,好比围猎赶仗碰到一头大野物似的。
而场地周围,早就燃起了竹筒灌油的火把。一簇簇火焰被山风吹得忽拉拉地飘,照耀着“山花子”古怪的面孔和围观人群的笑脸,照亮了夜幕里寨楼和远方的峰峦,山下的清江河水也哗啦啦地飘着亮光。
突然,锣鼓声变得特别高亢激越。一班“锣鼓傢业”包括鼓、锣、钹、马锣、勾锣五样,由五位“响匠”师傅各持一样敲打演奏。最让人心跳的是那鼓点,它像雄鹿在石板上奋踢撒欢似的蹦蹦跳跳,简直就是直接敲打着人们的胸膛。鼓师其实也就是乐队的指挥,他舞动双槌,时徐时疾点出节奏,间或虚晃一招,引领云锣喧天、金钹嚓地。那云锣嘡嘡就好比天上闪电划过长空,金光四射;金钹的哐且又好比高山瀑布飞流直下,钟鸣玉振;而马锣就一直当当地响,像山泉一样跳**流淌。打勾锣子的小伙子越发有劲,小小铜锣在他手里云雀般地跳叫,时不时咣地一声飞天一旋,落在手里又叮叮哐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