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宫档案秘闻(全五册)

第四章 永远的王冠(1)

字体:16+-

顺治后期,宗室封爵制度越来越完善,后经康熙、雍正两代七十余年的修订,终于在乾隆时期最后确定了宗室爵位,世袭罔替正式出现,铁帽子王最终形成。开国八大亲王在清朝初期建立功勋,他们的后裔在维护家国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康亲王杰书和简亲王雅布英勇作战,击退敌军,收复大清多地,立下了显赫战功。怡亲王允祥封王理政,成为雍正年间的股肱之臣。乾隆帝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标志着世袭罔替的正式确立,“八大铁帽子王”的俗称最终得以形成。

清朝的封爵制度明显改善了明朝在制度方面遗留下来的种种棘手问题;为了避免类似的麻烦出现,防止皇家宗族支流的不断繁衍所带来的麻烦和不足,清朝明显改善了封爵制度。清代的亲王被称为“出将入相”,也就是说他们不但可以做军机大臣,还可以做议政王、摄政王。

清王朝为了避免重蹈明王朝的覆辙,加大了对亲王的严格控制。这是清王朝吸取教训所做出的明智之举,规定除了少数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爵位在世袭时均往下降一等,直至规定封爵或成为闲散宗室为止。一是害怕这些人搞政变夺取政权;二是怕他们占地为王,天高皇帝远,难以管控。清朝有效地吸取了明朝的经验,并对其进行改进。因此,与明朝相比,清朝诸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领导军队外出征战。清朝诸王对外统一军队,对内则涉足政治。在清军入关后,亲王在清朝作为大将军、议政王和摄政王,象征着清朝宗室职能的施展。此外,在清代,除了部分有特殊功勋或者皇帝格外册封的亲王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他爵位均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为不入等级的“闲散宗室”,与老百姓无异。

可喜的是,清代宗族的繁衍速度和数量低于明代,所以在册封爵位时并没有出现大问题。并且特殊宗爵数量一直受到皇权的限制,拥有亲王、郡王衔的宗族较少。据可考史料统计,清初开国只有八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多尔衮、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克勤郡王岳托,也就是所谓的“铁帽子王”。后又增加了因为政绩和军功为大清江山巩固做出突出贡献的四位亲王: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同时,由于清代宫廷制度,只有“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才能获得“永远的王冠”,他们也因此被称为“铁帽子王”。宗族不对皇权构成威胁,皇权得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