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宫档案秘闻(全五册)

制度与事件(1)

字体:16+-

清代的密考制度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一直是历代王朝完善官员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许多方面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推向了高峰。在官员管理方面,除了实行“引见”“大计”“京察”等公开的考察、考核制度之外,还创立了借助密折的形式,对地方官员进行秘密考核,成为清代在“文治”方面的一项创举。与“大计”“京察”制度载于清代官员管理的各种则例之中不同,密考制度并未列入国家典章,所以学术界对于清代的密考制度一直研究甚少。本文主要通过对清代朱批奏折等原始文献的重新研究,厘清密考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一、密考的萌芽:清代早期对地方官员的秘密考察

1.康熙朝对地方官员的秘密考察

谈到清代对地方官员的秘密考察,就不得不提密折。关于密折的起源,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源自顺治年间,但现在尚未发现顺治年间的密折,现存最早的密折是康熙朝的。从早期的密折内容来看,它的创立是康熙皇帝为及时了解地方民情、掌握地方大员的动态,而暗中指定少数亲信,不时地把他们在地方上的所见所闻秘密进行汇报的一种尝试。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康熙皇帝在苏州织造李煦奏报苏州得雨、粮价和民情的折子上批复道:“五月间闻得淮、徐以南时旸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拥有秘密奏事权的人,局限于李煦、曹寅、王鸿绪等康熙皇帝的亲信官员。地方官员的政绩、政声,都属于密折反映地方情形的内容之一。

康熙三十二年朱批苏州织造李煦“尔有奏帖万不可与人知道”

密折是康熙皇帝与其亲信之间的一种秘密而直接的联系方式,康熙皇帝也会在其中特别嘱咐他们留意地方官员的情况。如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皇帝在李煦的密折中批示:“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李煦遂于当年十二月初二和次年正月十九日连续上了《奏为遵旨奏闻原任户部尚书王鸿绪解职后每月差家人进京探听宫禁之事等各情形事》和《奏为遵旨打听王鸿绪每云京中常有密信来等各情事》两道密折,奏报了其所了解的情形,涉及原户部尚书王鸿绪(当时解职在家)、江苏巡抚张伯行等官员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