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首次发表于《国王学院评论》(King’s College Review)
以《诅咒》为题收录于《争取明天》
《夜幕降临》又名《诅咒》,灵感来自一次对莎士比亚墓的探访,当时我正驻扎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附近,训练皇家空军雷达机械师,过着仅仅十年前都会被视为科幻的生活,时空的交错感让这个故事更加打动人心。
三百年来,这座小城一直屹立在河道拐弯的地方,而它的名声传遍了全世界。时间并没有给它造成太大的变化。它远远地听到过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到来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人类的所有战争都与它擦身而过。
现在它消失了,就像它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多少个世纪的辛劳和财富刹那间被一扫而空。凭着玻璃化的地面上淡淡的痕迹,人们还能找得到消失的街道,但是房屋什么都没留下。钢筋水泥、石膏和古老的橡木——终究无关紧要。在死亡的那一刻,它们曾站在一起,被爆炸的强光穿透。然后,甚至在它们还没来得及迸发火焰的时候,冲击波就已经抵达,终结了它们的存在。一英里又一英里,半球形的火焰在平坦的农田上疯狂扩展,从它的中心升起了扭曲的图腾柱。它在人们的脑海中萦绕了那么久,却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枚偏离了预定轨迹的火箭,是最后发射的火箭之一。很难说它的目标是哪里,当然不是伦敦,因为伦敦不再是军事目标了。事实上伦敦什么都不是了。很久以前,负责执行任务的人就计算过,对于那个相当小的目标,三枚氢弹就足够了。射出二十枚氢弹的话,他们或许有些用力过猛了。
在这二十枚火箭当中,它并不是把活儿干得很好的一枚。它的目的地和来源都是未知的:它是穿越了孤寂的北极荒原,还是高高地掠过了大西洋的水面,没有人能够知道,现在也很少有人关心。曾经有一些人懂得这种事情,他们远远地监视着巨大发射物的飞行,并放出自己的导弹去迎接它们。双方的约定往往得到了遵守,在那高高的黑色苍穹,在太阳和星星分享着天空的地方。然后,一时间会有无法形容的火焰在那里绽放,向太空发出一个信息。在未来的几个世纪里,将会有不属于人类的眼睛看到并理解这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