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约死党去吃饭,在她的自习座位前晃悠了半天,书摊着,笔盖没盖,米白色的长柄伞挂在旁边,但人迟迟不出现。给她发微信:
“你去哪儿了,吃饭吗?”
“我回家了。”
“怎么忽然回家了?”
“我姥姥没了。”
我忽然明白了那一桌狼藉背后的原因,不知还能说什么,于是回了句“那你好好陪陪你爸妈吧”。
从自习室走出来,看着玻璃窗外忽然倾盆落下的雨,我感到天空暗淡却刺眼,这个早秋真冷啊!
这几年常常听到类似的事情,不仅仅是自己,周围的朋友也时常说起家中患病的亲人,年迈的爷爷奶奶和某个亲戚。大家都极其脆弱又小心地相互规劝着:“哎呀,年纪大了嘛。”每次提到家中老人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互相多一句嘴:“老人家身体还好吧?”
换作几年前,这类问题我们是绝不会问,也不会关心的。
同样一个身份,北方人叫姥姥,在我们南方叫外婆或者婆婆。只不过我们从不用“没了”这样的表达,就像从来没存在过一般,太残忍。
另一朋友说起自己以前有件纯黑色的抓绒衫,穿旧了打算扔掉。他妈妈告诉他“留着吧”。他不解,明明都这么旧了,可以去买新的。
“留着吧,以后说不定有用的。”妈妈告诉他,末了补上一句,“你现在还不懂。”
“其实我都懂。”他望着前方告诉我,需要穿纯黑衣服的场合并不多。
长大让人对生老病死警觉起来,童年的时候仰望天空总觉得人是长命百岁的,生命的终点遥遥无期,直到常常听说家人这里那里有了病痛,吃多少药,住了几天院,才发现我们忽然走到了拥有和失去的边缘。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其实一直在抗拒,在害怕。
“家人”是很多人的软肋,“生老病死”不只是四个字,而像生活中隐匿着的暗节奏,潜伏着,时而“嗒嗒嗒”地忽然来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