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哉乾元

四、元朝与吐蕃的关系

字体:16+-

忽必烈改“元”之后,就对吐蕃地区加强了中央的管辖。在元朝,对吐蕃地区的管理采取了设立宣政院、宗王分镇与帝师的统领、完善地方机构和设立驿站、统计户籍等措施。由于吐蕃地区封建制的确立与藏教的形成相辅而行,在经济上也出现了二者同步发展的局面,因此,元朝在吐蕃地区的管理也多采用政教合一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具有政教合一身份的帝师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

帝师其实是元代皇帝授予藏教僧人的最高神职。元代的第一位帝师是八思巴,可以说在中央与吐蕃的关系中,八思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思巴生于1235年,是藏教萨迦派高僧萨班的弟子,同时也是他的侄子。“八思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圣童”,是藏民给他的美称,因为八思巴7岁时就能熟读佛经,知道经文的大意了。1247年,萨班到凉州与阔端谈议吐蕃归附蒙古的事项,年仅8岁的八思巴也一同随行。萨班走后,八思巴作为人质留在了凉州。这样,他童年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蒙古人的宫廷中度过的,所以八思巴受蒙古文化的影响很大。萨班去世后,15岁的八思巴作为萨班的继承人,到六盘山拜见了忽必烈。忽必烈一见到他就非常喜爱,把他留在了身边。

八思巴19岁的一天,他给忽必烈讲授《喜金刚·大灌顶》时说:“藏教是从天竺传来的。佛法的宗旨是要救度一切众生,引导众生到达涅槃的境界,过极乐世界的生活。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严格遵守三藏经典中所阐述的戒律而修行。假如一个人违背了三藏中的戒律,他将转生在阿鼻地狱中受苦……”可见八思巴是位虔诚的藏教高僧。

1260年,忽必烈抢在阿里不哥前宣布继承汗位,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封八思巴为“帝师”,赐玉印。1264年,忽必烈设立了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方军政事务的机构——总制院,也就是宣政院的前身,命刚刚29岁的八思巴掌管。到后来,由帝师管理宣政院也就成为一种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