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人)人。张之洞的家庭“三世为州县官”,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少时博览群书,过目不忘,16岁时,以乡试第一名中举人,26岁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早年,张之洞以攻讦时政而成为“清流派”的重要人物。30岁时被派任浙江乡试副考官,接着督办湖北学政,开始主管一省的教育,继而任四川学政和国子监司业。34岁起,担任山西巡抚,继升为两广总督,两江总督,成为最高地方长官。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担任此职一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间除1895年1896年和1902年1903年两次临时代理两江总督以及入京定学制外,他在湖北任职长达37年,是清代总督中在一个地方任期最长的封疆大吏。
在地方的任职期间,张之洞除了兴办洋务、设枪炮厂、开矿务局、置军舰和训练军兵外,尤其重视教育事业建设,他创办了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洋务学堂,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晚年跻身于军机枢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即癸卯学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积极参与废除科举制度的教育改革,供职中枢,主管学部。在四十余年的仕官生涯中,张之洞勤理学政,关心教育,不仅有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而且有系统的教育思想理论,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
张之洞是新洋务派的首领,与早期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相比,虽然他的教育活动后起,但是他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目的与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待中西文化与教育的看法也有更理论化、系统化的论述,它的核心是“中体西用”的教育救国论。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为界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