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浦东一家酒店吃饭,忽然想起六姑 父。
确切地说,他是我第一个六姑父。上海人,家住浦东,姓江,做一份替代性很强的工作,长得绝不符合外貌协会的标 准。
我第一次见他是某年过 年。
当时我们一大家子聚在一张圆桌前,他是远客,又是娇客,坐的近乎主位,他的新婚妻子,我的六表姑,就坐在他旁边。他俩不停地接受来自各个角度、不同辈分的人的敬酒。每次站起来,坐下去,他都要对眼前人说一句,“来我们上海 玩”。
说得次数多了,我们小孩子就笑。等席间上来一碟熏鱼,他指着,“来上海,上海的熏鱼好吃”,我们终于哄堂大笑,并集体学他把“吃”发成“ci”音。
六姑有点窘,拉他衣角,又耳语几句,他脸红了,从此不提“上 海”。
但他对上海的优越感仍无法掩 藏。
也是,不是上海,六姑怎么会嫁给 他?
六姑是这个皖北小镇上的一朵花,之前虽在街头卖馄饨,一双手全是皴裂的口子,脸上却隆重地搽着电视广告里重磅推出的“永 芳”。
她心比天高,任镇上一多半的青年主动示好,也不为所动。最终,由远房亲戚介绍、斡旋,成就了这桩婚 事。
但那时的我并不知 道。
我挑头把“吃”念成“ci”时充满恶意:眼前这个长脸、大眼袋、厚嘴唇、面色灰败的男人怎么看都和六姑不般配。他只比六姑大六岁,但十足像个中年 人。
那时的我更不知道,六姑为这一天已准备很 久。
她打点行装时,把能扔的都扔了,却郑重装上一册剪摘本。本子里贴着她从旧杂志里搜集来的漂亮衣服、精致家具,这大概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的、要赌的未 来。
她做这些时,江姓姑父就站在一侧。如果说六姑对新生活的喜悦是蓄势待发前的平静,他则有些手足无措,他含情脉脉、不住重复:“不带了,不带了,去上海买,好的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