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张献忠-大西皇帝梦

第二章 战争逼近,文武大员莫衷一是

字体:16+-

崇祯十七年(1644)秋日的这一天,阵阵哀恸从素常肃穆庄严的成都会府蜀王家庙中传出。束束明亮的阳光,透过镶嵌在雕龙刻凤窗棂上从西洋进口的莹洁的玻窗射进来,斜斜地拖在地上,将蜀王家庙照得通明。

这是一间长方形硕大的屋子,很像是一艘前进中的船。正面壁上,挂一幅占了半壁的祟祯画像。那是请成都名画家古中古老先生画的,将崇祯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仔细看,画像上的崇祯一脸忧戚;脸有些侧,那双先人留下来的、保留着朱明王朝血统特色的鼓眼睛中有一丝猜忌、一丝暴戾、一丝犹豫。率领百官前来哀悼崇祯的蜀王朱至澍,久久地打量着墙上的崇祯皇帝,也不说话,呆呆地。那神情,与其说是悲痛,不如说是木愣。终于,蜀王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是痛哭,哭得一下跪倒在地。

蜀王的哭声就是信号。早已候在家庙外的乐队奏起哀乐。齐齐候在蜀王身后的文武百官也跟着跪下,大放悲声。

这离崇祯之死,已经有了一些时日。北京、成都相距遥远,交通工具落后,信息极为不畅。当躲在深宫中,终日深浸于**乐中的蜀王,得知他们朱家天下已经完蛋的准确消息,在这里悲痛不已时,他不知道,全国山河已是一片鱼烂。而且,最直接的威胁正在悄悄逼近。一心要在成都立国,在四川做皇帝的张献忠,已挥师一举拿下万县,正进军重庆途中。重庆一旦拿下,成都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在钟鸣鼎食中顺风顺水长大、年过半百的蜀王朱至澍他,这是第一次遭受重大打击。他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炼,没有任何一点本领、才能,他只会享福、耽于**乐。喜怒哀乐,人之本能,这会儿,他只知道哭,除了哭,还是哭。

蜀王哭,百官们也都陪着他哭。然而,跪在后面的成都县令吴继善哭了一下,就不再哭。他抬起头,看着对面璧上,被秋阳照着,神态显得唯妙唯肖的崇祯,思绪一下走得很远。从心里说,他承认崇祯是明王朝中最勤于王政的一个皇帝,继位以来,可以说一天安稳日子都没有过过。他接过手的朱明王朝犹如是只航行在惊涛骇浪中、千疮百孔的大船、破船。官吏队伍庞大,武官怕死,文官爱钱,国库空虚,国内各地灾害频繁,民怨沸腾。更要命的是,山海关外满清崛起,发展得空前强大,屡屡犯关,战争不断。崇祯三年(1630),陕北高迎祥、张献忠一旦起事,便迅速扩散开来,如星火燎原,半壁江山震**。在内忧外患中,崇祯手下也出过几个能人,如卢象升、袁祟焕等,可异惜崇祯不会用人。对于这几个能人,连最先举旗造反,号称善战,文武双全的“闯王”高迎祥、还有关外清军都佩服、害怕。当高迎祥被俘后,押到北京就刑时说过,如果不是官逼民反,他们何致于提着头造反?如果明廷都是卢象升、袁祟焕这样廉明刚毅、文武双全的将领,他们又如何造得了反?!李自成、张献忠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然而,崇祯皇帝是一个刚戾自用、对部下颇多猜疑的君主。卢象升、袁祟焕这样的国家栋梁就最终死在他手上,他偏听偏信大话炎炎,华而不实如杨嗣昌这样的人,用这样的人主持国事军事。这样一来,崇祯虽殚精竭虑,终是劳而无功,最后对内对外一败涂地,竟致不可收拾。当年,他吴继善还是江南一个博取功名的士子时,听到过一则传说,当时认为荒诞,现在看来果真应验了。传说崇祯接过江山之时,同时接过四个锦匣,祖上嘱咐他必须到某年某月才能分段开匣观看。当李自成、张献忠横扫半个中国,闹得不可开交,风卷残云时,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朱由俭分期分批打开了这四个锦匣。四个锦匣中,藏的是一幅绘得很精致的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相依的连环画。图画一、金銮殿上,皇帝及大臣们各就各位,神态俨然。下角有几个造反的饥民,拿刀执杖,形象模糊。而从图二到三,则是此消彼长。那几个形象模糊、拿刀执杖占了很小篇幅的造反饥民渐渐长大。到了第四副,饥民占了皇宫,皇帝则吊死在一棵歪脖子树上。朱由俭看罢,惊吓出一身冷汗,那吊死的皇帝正是他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