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与红

03

字体:16+-

高街公社五十一名农民协议工,是当时国营煤矿用工制度改革的缩影,种种的成功与失败、人性的复杂与演变,都承载于这些人的经历里,变成一个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写入了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册。

我们所在的这个鳌北煤矿,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国家“一五”期间一百五十六个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煤矿重点工程。由苏联专家勘探设计,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走后,留下的半截子工程,由我国煤建工人自行建造完成。鳌北煤矿的建成投产,展示了中国煤矿工人的建矿水平,对缓解国民经济起步阶段的煤炭紧张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曾经涌现出无数个省部级和国家劳动模范、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眼下正处于青年时期的鳌北煤矿年生产煤炭七十五万吨,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一百二十万吨,职工家属三万人,是渭北矿务局十三对矿井中的骨干矿井之一,每年的中国煤矿文工团下煤矿慰问,到西山省第一站就是鳌北煤矿,逢年过节煤炭部、省市领导下井体现生活、慰问矿工必选鳌北煤矿。鳌北人走在大街上,不管是休探还是请假,都愿意自豪地说,我是鳌北的人,可见当时的鳌北煤矿不仅在整个西部,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去鳌北煤矿,从煤城渭北市乘车出发,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慢坡上下爬行约半个小时后,车绕到一个山梁上,隐隐约约地就能看见矿区生活区全貌,家属区层层叠叠,占据了整个山头,夜幕降临时满山灯火,远看仿佛一座座高楼大厦。从建筑学的角度鸟瞰生活区,像一个歪歪斜斜的英文字母“X”,错落有致,和谐而雄伟,被称为“渭北市的布达拉宫”。

鳌北人习惯性地把他们煤矿按照地域分为“山上”“山下”“东山”“西山”“南山”“北山”,生活区大部分建在山上,办公楼、选煤楼、坑木场、井口都在山底下,人们分别称之为“山上”和“山下”。由于这里的地势并不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用东西南北划分不科学,零散的住户,其他辅助设施,还有和当地农民混住的地盘,统称“东山”“西山”“南山”“北山”。好多事情,因为习惯,也就约定俗成了。鳌北人说,除了这几块片区的划分,还有一个马车店也是一片生活区,渭北矿务局第三人民医院就建在那里,医院旁边也是生活区。当年建设鳌北煤矿的工人,根据自己的生活水平,找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一个窑洞或者一间简陋的工棚就安了家。鳌北煤矿还有两个区别于其他煤矿的标志性工程,显得十分独特。一个是从生活区上山通往生产区的绞车道,用钢绳连接车厢,一辆上去,一辆下来,互相交错,方便了工人上下班。另一个标志就是这里曾经有一棵古树,有上千年的历史,巍然屹立于南山的顶端,任凭岁月风雨洗礼,仍然坚守着脚下的土地。鳌北所处的行政区域归属鳌北人民公社管辖,后改为乡政府,因煤矿正南方向的鳌背山而得名。整个矿区以一条从生活区穿行而过的公路贯通,路的一端连着渭北市,一端通往金石山煤矿、红旗镇、张家沟煤矿、豁口和陈坡煤矿,然后连接国道出省界。原来绞车道上边还有一条矿区专用公路,也是从渭北市直通鳌北煤矿西山。西山是重要的生活区和商业区,矿上的一个小学、两所中学,加起来三千多名在校学生,就在西山。这里本来是一片山地,六十年代建设者们用洋镐、镢头、铁锨把山开挖成平地,盖成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