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火星与中国科幻也有非同一般的渊源。
早在1932年,上述大部分科幻代表作问世之前,中国就诞生了一部关于火星的长篇小说:老舍的《猫城记》。书中写到,人类宇航员在火星遇险,闯入火星的猫城,发现这里的猫人曾经有辉煌的文明,但却早已腐朽堕落,自相残杀,在外敌入侵面前不思进取,最后全部覆灭。老舍自然只是从科幻中借来一个概念承载他的讽喻,浇胸中块垒。但也足以让奇妙的火星在中国文学中投下一道永不磨灭的光亮。
新中国成立后,火星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还有什么比开拓火星更能显示一个文明古国进军未来的决心和意志?新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就是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1954),讲述两个孩子偷偷开走飞船去火星探险的故事。郑文光对于火星可谓情有独钟,不久后又写了一篇《火星建设者》(1957),讲述中国人成为建设未来火星城市的先锋,其中蕴含着中国的现代化之梦。
中国人写火星并不比西方晚太多,不过很快因为各种原因被无情中断了许多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郑文光重续火星之梦,将《火星建设者》改写成了长篇小说《战神的后裔》(1984),而在其另一部代表作《飞向人马座》(1978)中,流落宇宙的东方号,本来也是要飞向火星运送补给的,结果主角们不幸从火星掠过,飞向太阳系外……在郑文光的作品中,火星正是连接现在和未来、地球和宇宙的桥头堡。
在《战神的后裔》之后,中国科幻中有趣的火星故事还有不少,如吴岩的《沧桑》(1995)、苏学军的《远古的星辰》(1995)和《火星尘暴》(1996)等,特别是在刘慈欣的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2002)中,虽然绝大部分故事发生在地球,讲述地球濒临毁灭的重大危机,但结局特意放在了火星。这凸显了刘慈欣的宇宙情结:火星意味着人类冲出地球,走向宇宙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