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虫·大幻想家 科幻经典小说集(全4册)

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

字体:16+-

(2017中国科幻大会演讲)

文/陈楸帆

当我们讨论创新的时候,往往会把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一个是创造力Creativity;一个是创新Innovation。创新固然离不开创造力,但却比创造力的含义更为广泛,我们通常将创新理解为三个范畴的合集:一个是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一个是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价值,一个是在市场上所形成的区隔性;当这三个圆圈重叠在一起时,中间的部分我们便称之为“创新”,因为它运用了技术革新在市场上去有区隔性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无论这个需求是既有的还是新出现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认为科幻能够激发科技创新精神呢?

科幻是一种变革的文学,它其实是西方文明对工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在文化上的反映。在“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曾经把科幻小说以科学小说的名义带进国内,希望能改造国人的国民性以及精神结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文学中,他们处理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比较短,所以更多的是乡土中国所带来的一些元素,比如说人跟人、人跟社会、人跟动物以及人跟自然的一些关系。

但是到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数字时代、AI时代,我们整个的生活都是与科技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句子包括量子物理学,等等,非常紧密地每天充斥着我们的耳目。传统的中国主流文学,对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是无力的或者说不够敏锐的。这个时候科幻便应运而生,它是想提供给读者对科技现实的一种想象和理解。

纵观科幻历史与科技历史两条线索,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有许多科技史上的重大发明与科幻小说密不可分,甚至连许多科学家都直言正是由于受到了科幻小说的启发,才走上了科研道路。比如1870年凡尔纳的经典小说《海底两万里》中对“鹦鹉螺号”的描绘便给童年时的西蒙?莱克(Simon Lake)极大的刺激,促使他成了“现代潜水艇之父”。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剧集《星际迷航》中柯克(Kirk)船长所使用的“随时随地保持联络”的移动通信装置也启发了一位叫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的年轻工程师,他后来在70年代加入了摩托罗拉,成为“手机之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包括布雷德伯里的《华氏451度》对无线耳机的描写,《美丽新世界》中对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的想象,乃至于威尔斯的《被解放的世界》中幻想的对核能的武器化应用,都直接地刺激或者促进了现实世界里的科技创新与发明。著名华人科学家、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缩写)的发明人张锋就不止一次对媒体说过,在童年时看过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促使他走上了生物学的科研之路,并激励他进行这一伟大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