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楸帆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一时洛阳纸贵,畅销数百万册,代表了一代中国人对于乌托邦生活的标准模板,而今,我们只把它当成天真而过时的童话。
如果将托马斯?莫尔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作为这一复杂概念的滥觞,至今成为检验历经500年风云变幻的历史与社会变迁。当我们环顾四周,难免惊讶却又略带失落地发现,继承当年构建理想人类社会形态的纯正乌托邦文本已经不复兴盛。相反,以批判与讽喻为主要目的的“反乌托邦”(Dystopia)及其变种则大行其道,尤其是在科幻类型文学中。
我们不免要问这样的一个问题,经受了20世纪残酷的世界大战、核弹阴影、种族灭绝及极权统治冲击之后的人类,是否已经丧失了对于乌托邦的想象力与信念。对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传承者来说,乌托邦各自意味着什么?如果今天我们再次讨论乌托邦,我们应该讨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