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鸿章(全三册)

第二十四章 李鸿章坚韧求胜 赖文光慷慨赴死

字体:16+-

李鸿章南下济宁,一路上自然清闲不得,除了要批答文函、指授方略,还向朝廷奏呈《贼由潍河抢渡详情折》,一心要参倒王心安。奏折开始并不说潍河失守的事,而是两个多月前运河戴庙段失守的事,列举王心安种种劣迹。接下来又为潘鼎新开脱,东军海神庙防线被突破,不能怪到潘鼎新头上,因为离王心安防线最近的是王心安部下王成谦的常武军,常武军都没能救援,潘鼎新离海神庙四十余里怎么救援得上?更有传言,王心安是有意放纵捻军过河,如两月前戴庙段失守如出一辙,“而丁宝桢事后牵混,不责部将之不能坚守,转怪潘鼎新之不赴援,是非似欠分晓”。

李鸿章奏折一上,恭亲王有些为难,如果按李鸿章所奏,王心安必获重谴,而王心安是丁宝桢的心腹,那么李、丁两人的矛盾必然更加尖锐。如今剿捻的主力,一是李鸿章的淮军,再就是丁宝桢的东军,李、丁不和,那么剿捻必然好事多磨。然而,慈禧心里却是又一种打算,她认为必须严谴王心安,才能展示朝廷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决心。

两天后李鸿章收到的上谕,除了督促他追剿外,关于王心安的处置有这样一段话——

王心安以一武弁,擢保总兵,恩遇不为不优。乃两次捻众,均由该革员所分地段窜越,以致全局溃败,前后贻误情形,殊堪发指,实属罪无可逭。着李鸿章严密派员将王心安押解军前正法,以昭炯戒,毋得稍露风声,令其逃逸。将此密谕令知之。

这让李鸿章反而有些犹豫了,军前正法王心安,他这个钦差大臣的面子上固然好看,但真拿王心安正法,一则可能会激起哗变,二则便与丁宝桢结下不可解的怨恨,这于剿捻非常不利,毕竟在山东打仗,还要靠丁宝桢配合。他知道丁宝桢必定要为王心安求情,因此并不派人去捉王心安,静待转机。果然朝廷以六百加急密谕李鸿章,对王心安的处分改为“革职留任,暂不治罪,以观后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