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44:帝国的疼痛

一 信息不对称的两封信

字体:16+-

甲申年八月,地处江南的南京正是菊黄蟹肥之时,不少官宦人家或是殷实富户,纷纷忙着欢度中秋。名士和诗人尤其热爱这种秋高气爽的季节,登高赋诗,赏菊饮酒,都是他们最为热衷和最为擅长的雅事。虽然就在几个月前,他们的君父崇祯已经绝望自缢于京师,而关于清军就要南下的消息也不断同南逃的士民一起到来,但这座江南最富庶最繁华的城市依然是一派歌舞升平:秦淮河上,画舫云集;夫子庙畔,歌吹沸天。

这年八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人称史督师的史可法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信是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写来的。这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信件之一。这封信中,多尔衮一方面指斥南明君臣有仇不报,有贼不讨,却忙于偏安自立;一方面则声称,大清的江山并非得之于明朝,而是得之于李自成。南明君臣偏安南京,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没有前途。史可法应该审时度势,及早归降。史可法当然不可能投降,一个月后,史可法回信给多尔衮,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要他或者南明政权投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两封信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它们所传达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多尔衮要史可法投降,史可法却要求与清朝联手西向,以讨李自成——“伏乞树同仇之义,全始终之德,会师进讨,共枭逆贼之头,以泄神人之愤,则贵国义声照耀千古矣”。——也就是说,到了清军就要投鞭南指、席卷中国之际,作为南明政权中最有声望者的史可法,依然没有认识到对南明小朝廷来说,最重要的敌人已经不是农民军,而是随时可能渡江南下的清军。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后果就是让当事人产生错觉,进而得出错误判断。于南明而言,自君王到大臣,普遍认为国之大敌乃是逼死君父崇祯的流寇李自成,而已经迁都北京、虎视天下的清朝,则始终被南明认为,他们是可以用裂土纳款的方式进行安抚的,甚至可以与之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李自成等流寇。当是时,南明诸公打心底不敢相信清朝会是自己的敌人,因而也就坚决不愿相信,清朝入关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大明的整个天下。也就是说,对一个已经经不起任何外来打击的小朝廷来说,他们只能采取自欺欺人的鸵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