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44:帝国的疼痛

二 不成气候的小朝廷

字体:16+-

考察中国历史,有一个令人深省的现象,那就是原本立国于北方或中原的王朝,由于遭到外敌毁灭性打击,往往都会采取退往南方再图中兴的策略。比如西晋为前赵所灭后,皇族司马睿即逃往建康,以偏安的方式再续晋朝大统一百余年;再比如北宋为金所灭后,皇子赵构逃往临安,也以偏安的方式再续宋朝大统一百余年。甲申之变,北中国落入清朝手中,坐镇南京的衮衮诸公们都有理由相信,由于南京原本就有一套留守的政府班底,在南京延续大明国祚的把握要远远胜过仓皇奔赴南方的司马睿和赵构。但叫人意外的是,与东晋和南宋相比,南明政权存续的时间短得可怜。清代学者戴名世在他的《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中对此大为感慨:呜呼,自古南渡灭亡之速,未有如明之弘光者也。地大于宋端,亲近于晋元,统正于李昪,而其亡忽焉。——与东晋和南宋相比,南明的政权基础、物质积累和军队保有量都更为优越,却没能像东晋和南宋那样偏安上百年,而是昙花一现,这里面一定有一些因由。这因由,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点:君王昏庸,奸臣弄权,武将私斗。

崇祯自缢、京师陷落的消息从北京传到南京,已是甲申年四月中旬。自从明成祖朱棣把大明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后,南京仍然作为陪都保存着一套完整的政府班子,究其实质,不过是想做狡兔三窟式的准备,当北京一旦有变,南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存亡续绝。

按多年以来的惯例,并结合当时的实际,甲申年南京方面最重要的实权集团主要由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户部尚书高弘图、都御史张慎言、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姜曰广以及勋臣、操江都督、诚意伯刘孔昭和合称为江北四镇的高杰等四位将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