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44:帝国的疼痛

三 如何才能死得更悲壮

字体:16+-

对弘光的耽于安乐,史可法并非不知情。作为一个正直的重臣,他一次次对弘光提出越来越严厉的批评。早在甲申年夏天,史可法于凤阳祭祀明朝祖陵后就上疏弘光:陛下你刚刚登基拜谒孝陵时,哭泣尽哀,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您如果到凤阳看看祖陵的满目蒿莱,鸡犬无声,一定会更加悲愤。希望您能慎终如始,处在深宫广厦之中,能想想北方诸陵中列祖列宗不安的亡灵;享用玉食大餐之时,能念及北方诸陵中的列祖列宗连麦饭的祭祀也没法享用。在另一封奏章中,他悲愤地批评弘光政府的现状:“今则兵骄饷绌,文恬武嬉,顿成暮气矣。河上之防,百未经理,人心不肃,威令不行,复仇之师不闻过关陕,讨贼之诏不闻达燕齐。君父之仇,置诸膜外。”

史称,史可法每次写好奏章,总是要念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听,他“循环讽诵,声泪俱下”,乃至于“闻者无不感泣”。——但即便再悲愤一百倍的奏章,一旦奏闻给弘光这个沉溺温柔富贵之乡的偏安之君,仍然如同石沉大海,波澜不兴。弘光的新宫殿兴宁宫落成之际,他令大学士王铎——王铎乃明代最优秀的大书法家之一,然其人品可鄙——书写了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系弘光亲拟: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假如这对联出自落拓无行的文人,我们庶几可以付之一笑,然而出自身负中兴大业的君王,我们即便想笑恐怕也笑不出来了。

通读史可法留下的奏章,很容易用想象还原出一个为王事日日忧心、乃至于五内俱焚的儒者形象;同时,也容易联想到另一个忠臣的典范,那就是比他早了一千四百年的诸葛亮。明清以降,由于《三国演义》近乎家喻户晓的影响,三国人物和他们的传奇故事以添油加醋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视野。生逢江山鼎革、国事艰危时代的南明臣子,往往有意无意地把诸葛亮作为一个精神偶像——一个证据是,曾系张献忠手下得力干将、后来为南明永历所招抚的李定国,自始至终奉永历正朔,穷途末路退到缅甸也誓不降清。据说就是受诸葛亮事迹的影响,企图做一个当世的诸葛。《明代轶闻》记载,李定国军中有一个叫金公趾的人,经常给将士们讲《三国演义》,他不是一般的说书,而是把三国故事和当时的现实联系在一起:“每斥(孙)可望为操、卓,而期定国以诸葛。”李定国大为感激地说:当诸葛亮不敢奢望,但像关羽、张飞和姜维那样,却是我常常自勉的。与李定国的自比相仿佛,史可法生前,也有人把他比作诸葛亮。但正如曾经在史可法手下做过幕僚的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所言,史可法的忠贞死节,可以和文天祥相比,至于治国用兵,则远逊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