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十二时辰

字体:16+-

白云山下坦洋乡,

小武夷名不妄扬。

这句诗说的便是坦洋工夫茶发源地——坦洋村。

春分时节,阳光柔暖,梅薰柳染,草长莺飞。从惊蛰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有声有色。

坦洋开始了一年的忙碌。家家户户忙着采茶,大大小小的茶企忙着调试设备、梳理订单,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加工旺季做准备。

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这便是坦洋。坦洋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部,白云山东麓,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整个村子形如长块木板,故又称“板洋”。

坦洋村民世代与茶相伴,以茶为生。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茶商胡福四、施光凌试制红茶成功,产品远销西欧,茶商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坦洋工夫茶名声大噪。1915年,坦洋工夫茶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1990年5月,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即将赴任福州,专门到福安市社口乡坦洋村与乡亲们告别。这些话像一杯热茶,温暖着坦洋村民的心。

改革开放初期的坦洋,全村满打满算只有500多亩茶场,只有福云6号等几个品种,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500元,很多耕耘多年的“祖宗山”“宗祠山”却无法开垦,茶叶产业几乎是零,何谈发展。

以坦洋工夫红茶闻名的坦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闽东工作时的党建工作联系点。1988年秋天,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不久,就来到村里调研。村里的人还记得,那天,习近平穿着深蓝色短袖,裤子上还有补丁,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就是在简陋的村子里,他同大家围坐在一起,开起了座谈会。他明确地说,坦洋要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党员干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党组织要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农村党组织,可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经济搞上去了,党员的理想信念、先锋模范作用,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