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
作为运河城市,淮安是个重要的标本。光绪二十三年的淮安,还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虽然早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时,淮安已经入选全国第九大城市,排在它后面的城市有扬州、临清、济宁、仪真(征)、芜湖、景德镇等。而在康熙三年(1664年)时,彼德?冯霍姆率领荷兰使团经过淮安时,旅行日志称该城是中华帝国的第八大城市——这一切都说明,淮安的人间烟火气还是源远流长的。运河的水滋润了它,运河人家的散淡日子在光绪二十三年依旧不紧不慢地过着。这一年,淮安的常住人口在百万以上,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高素质的南来北往的官员、文人墨客及参加科举的士子在淮安城中进出,他们大多在西门与北角楼之间的江西会馆、河下的湖南会馆、周宣灵王庙同善堂的新安会馆、福建庵(今淮安区莲花新村北)的福建会馆、北角楼的镇江会馆、竹巷晋商的定阳会馆、湖嘴街浙商的四明会馆、中街句容人的江宁会馆等歇息、立足、安身立命,构成了淮安市井生活的流动部分。盐商们寓居或落户淮安,由此揭开了在淮安地区兴建私家园林的序幕。据记载,兴建在河下镇的私家园林有六十五座之多,其中盐商程嗣立的菰蒲曲、盐商程鉴的荻庄、官绅张新标的曲江楼等负有盛名。在光绪二十三年的时空之下,这些园林及他们的主人——盐商及官绅等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
散淡日子离不开饮食男女。男女先不说,说饮食。在淮安,从山阳城南到清河马头镇,一路上酒楼饭庄、饼铺面馆、小吃棚叫卖担鳞次栉比。这其中位于淮安旧城西南角万柳池边的清溪馆名噪一时。《淮壖小记》记载:“清溪馆在万柳池侧,昔漕镇建牙南府,谓之三堂,南门迤西有水门,漕艘到淮,泊南角楼,人由此进城,集此酒肆名播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