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顿悟

第21章大道无形

字体:16+-

1.法无定法,贵在得法

据说——我本人没有亲见——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雍和宫中,供奉着一尊“欢喜佛”。所谓欢喜佛,又叫双身佛,就是一种男女双佛面对面**的佛像。很多人不明白了——佛家,不是首倡戒色戒**吗?怎么还供奉这种不堪入目的东西?

其实,不是欢喜佛不堪入目,是因为观者心理不净。也有文化差异的问题。什么叫文化差异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除了小孩儿,都用筷子吃饭,如果有人用手抓饭抓菜,一般来说就是不正常;但在印度,用手吃饭才是传统习惯。如果有人没有任何原因用筷子吃饭,普通印度人也会感觉此人不正常。

源自印度的佛教也是如此。在向世界各国传播并发展的过程中,佛教主要分成了三大分支: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欢喜佛,就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佛像。关于它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但有一种说法最具说服力。据说古时候,有一段时期,西藏由于崇佛(禁欲)、战争等因素,人口锐减,于是一些喇嘛,就结合印度密教与西藏当地信仰,创造出了欢喜佛,旨在鼓励人们生育,尽早结束人丁稀少的现状。

这或许就是佛家“法无定法”之说的最好例证了。不过,最早提出“法无定法”之说且运用、发扬得最为神妙的,却是汉传佛教中的禅宗。而且,禅宗的“顿悟”法门,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法无定法”一词的另外一种说法。怎么“顿悟”?没有哪一本禅宗典籍能明确的告诉你,本书也是一样。但禅宗的高僧们,无论是自己悟道也好,还是教导弟子学人也好,各有各的体验,各有各的办法,向无一定之规,却各有各的奥妙。下面的例子则最具典型意义:

从前,某寺庙里有个青年僧人,因为耐不住青灯古佛的寂寞生活,就找到方丈,强烈要求还俗。方丈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不过僧人下山不到一个月,就因耐不得尘世的口舌(主要是说他意志不坚等),又上得山来,诚恳请求方丈再收他入门墙。方丈还是二话没说,当即表示同意。然而不到一个月,僧人又因耐不住寂寞要求离去……如此三番,方丈就对他说,我看你干脆不必信佛,脱去袈裟;同时,你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半山腰上有个凉亭,恰好界于庙宇和尘世之间,你不如就在那里摆个茶摊,卖茶如何?僧人想想,觉得这主意真好。便开起了茶摊,而且还经营得有声有色。后来,他讨了个老婆,一起打理茶摊。由于他是个受过佛法熏陶的人,因此上山下山的善男信女都喜欢到他那照顾一下生意,时间长了,大家还发现他的禅功居然也不太差,愈加推崇。就这样,他下看尘世,上听佛音,过了十几年,居然成了远近有名的“大师”,甚至连当年的方丈都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