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顿悟

第30章潇洒走一回

字体:16+-

1.由它枯,任它荣

唐代的药山惟俨禅师有两个弟子,一名道吾,一名道膺。这天,师徒三人在禅院中打坐,禅师见院中一棵树长得很茂盛,旁边一棵树却即将枯死,便指着两棵树问两个弟子:“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

道膺说:“荣的好。”

道吾说:“枯的好。”

恰好一个小沙弥从旁边走过,药山又问小沙弥。

小沙弥说:“枯的由它枯,荣的任它荣。”

三个答案,哪个比较高明呢?

是小沙弥。尽管他未必真的彻悟了人生,但歪打正着,恰好道出了禅家的人生态度,尤其是“面对生死”这一老大难问题的态度。

忘了是哪位西方作家在作品中写过,“小时候,我曾经以为我是个例外,直到死神迫近,我才不得不承认,我也逃不出他的魔掌……”相信大多数人也曾有过类似的美好幻想。这大概也是很多人信佛、信道、信上帝、信各种宗教的原始初衷,即人们信仰一些宗教,并不是想忏悔,而是想超脱生死,成仙得道,与天同寿。应该说,这种想法本身也没什么不好。如果有一种宗教确能让人超脱生死,我第一个去信它。然而,如果我们进一步问,“与天同寿”就能彻底解决生死问题吗?答案让人郁闷,因为从理论上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寿命,天的寿命再长,终究还是有其寿命的,而不是无穷无尽,早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说简单点,不管活多长,人总是要死的。这实在令人伤心——至少对从前的我来说是这样。

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感受。人们之所以畏惧、纠结、痛苦于生死,主要原因或许并不是因为大家胆小,也不是人心不知足,而是因为生死不可预测、不能控制。所以,一提到生死,或者遭遇生死难关,再聪慧的人也往往变得愚蠢,再勇敢的人也往往变得懦弱,再坚强的人也往往变得脆弱。所以,人们干脆不提它,处处忌讳着与“生死”尤其是与“死”有关的话题。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