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容易一味追求完美,他们的初衷总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下去,最终往往只会自讨苦吃。适度追求完美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会弄巧成拙,让人焦虑沮丧而又难有收获。
心理学书籍指出,“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完美主义者容易跟周围的人过不去。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高兰·沙哈认为,完美主义者通常先入为主地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能干,因此对人际交往感到厌倦,对他人和社会容易挑剔、仇视甚至攻击。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柯维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他曾接待过一位18岁的名叫卢安的高中生。卢安是个标准的全优生,踏进校门以来就一直如此。他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拼命读书、学习,因而没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卢安长到这么大还从未同女孩子拉过手,更别说约会了。他养成了一种神经性抽搐的习惯,每当别人谈及他性格的这一方面,他的面部就会抽搐。卢安一心想做一个最优秀的学生,并因此而忽略了个人生活。尽管他是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但他却缺乏内心的安宁,而且实际上非常不幸福。在就诊之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一年之后,他基本上克服了完美主义倾向。
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这种美好的愿望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往往会事与愿违。过分苛求完美,就会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离完美的差距、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对自己的评判就容易失去全面性而变得不客观,容易忽略自己的诸多优点。所以,我们不要让完美主义妨碍自己,应试着将“力求完美”改成“尽力做好”。
人们追求完美的心态似乎无止境,然而,人生却总是有缺憾的。阿拉伯人说得形象:“世上没有不生杂草的花园。”说到底,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拥有一切,在无法改变的时候,就应该用心去包容。下面是英国大作家萧伯纳写给年轻人的一封信,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