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言有“道”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
“明”言今说
大凡朋友,告诫、指责的地方应该少一点,引导、劝说的意思多一点。
今人得“道”
朋友之间,有规谏义务,如果只是在一起相互捧拍,对朋友的错误视而不见,任其错上加错,有失朋友道义。尤其对虚怀若谷、乐于倾听不同意见者,更应该坦率陈言。
晏子有个朋友高缭,在其门下为食客三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高缭有意入朝为官,晏子却不推荐他。有一天,晏子和齐景公谈到用人问题,齐景公说:“我听说高缭跟您交好,我想见一见。”
晏子说:“我听说为土地而作战者不能成王,为俸禄出仕者不能成政;高缭这个人,跟我做兄弟很久了,从未指出过我的错误,弥补过我的缺点,他只是想通过我求官罢了,这样的人对您有什么好处呢?”
齐景公于是打消了起用高缭的念头。
后来,晏子把高缭赶走了,左右的人劝道:“高缭跟随您三年,没有得到官职,您却把他赶走了,是否有失道义?”
晏子说:“我是个浅薄无知的人,全靠身边的人维持匡正,我才能站直了。高缭跟我相交三年,从来没有指出过我的过失,所以我要赶走他。”
晏子身处高位,所以一定要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且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不会讨厌别人的规谏。但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度量,听见夸赞就喜欢,听见告诫就不高兴,对指摘更受不了。所以,王阳明建议,对朋友的告诫、指摘要尽量少一点。如何尽规谏的义务呢?引导、劝说不妨多一点。
王阳明交友,往往用探讨的方式交换不同观点,很少指责别人的错误,除非对方确实错得很明显,他才略说一二,并且还会尽量为之化解,以保全其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