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鬼谷子的局,王阳明的道

先尽人之性,后尽物之性

字体:16+-

“明”言有“道”

须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

“明”言今说

必须能够领悟人性,然后能够领悟事物的规律。

今人得“道”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心、性、理、良知等概念几乎可以互用。他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你只要明了自己的心性、良知,自然可以明白天理。明白了天理,自然可以明白事理,办事自然有成。

那么,心、性、理、良知既然同一,为何分成三个概念呢?因为三者毕竟还有微妙的区别,王阳明说:“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

王阳明的观点很难理解,历代也有不少争议,他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但就在社会上追求事物来说,王阳明的学说其实有很多优势。世间事无非是人的事,你想把事情料理好,先要把心料理好——别人的心和你自己的心。你想把心料理好,必然从了解人性、人情入手。人性人情带来事情的不断变化,成败都在人情事变中,你从源头处用功,了解人性人情,岂不是可以预知事情的变化吗?

王阳明说:“除了人情事变,则无事矣。喜怒哀乐非人情乎?自视听言动,以至富贵贫贱、患难死生,皆事变也。事变亦只在人情里。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谨独。”芸芸终生,天下万象,都可归到两个原点:一个人情,一个事变。你想探寻他人的人情变化,只怕不能够,人情如潮,千变万化,怎能了解?你只能保持一心宁静,勿生妄念,使心像明镜一样,然后你才能观照他人的人情变化。

当然,做好“谨独”功夫,保持内心宁静,是一件很难的事,如何着手?不妨通过王阳明如何依人情办事,从中领悟如何做功夫。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门人弟子遍天下。而且他每到一地,都要开办学校,为教育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他在施教或为各地学校拟定教学宗旨时,完全依从“天理”,不让内心的“尘埃”干扰教学效果。他做到这一点,无非是保持心如明镜,尽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