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蝴蝶效应:历史漩涡中的汉唐帝国

大隋的丧钟

字体:16+-

在历史诡异的迷雾中,杨广登上了帝位。

杨广还是想做一个好皇帝的。

在杨广心目中的好皇帝形象,应该是文治武功,万国来朝,至少看起来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然而好皇帝的标准很苛刻,我们后世看到的所谓文治武功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如果研究过程,那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所以我们只谈理论。

从常识上讲,要想做到文治武功,至少首先要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比如治理水患、抵抗天灾、兴修水利,这几乎是历代好皇帝的必修课;其次是轻徭薄赋、发展经济。要想国库丰盈,就必须让老百姓兜里有钱,必须让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经济上去了,国家才有了稳定的根本。接下来,自然而然,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顺理成章了,比如澄清吏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比如参加科举有上升途径,比如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比如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与此同时,需要装备强大的军队,捍卫我们得来不易的大隋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过程,才可能会有所谓“文治武功”的结果。

很多人忽略了这个很简单的常识,杨广就是其中一个。

还有一个原因,杨广的起点太高了。他的父亲杨坚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治世—开皇之治[8]。

历史上著名的文治武功的皇帝,基本都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比如汉武帝,之前是文景之治;比如后世的明成祖,则有洪武、建文两朝几十年的开拓。即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皇帝本人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凡事要量力而行,考虑自己的实际国力以及实际需求。凡是毫无意义的消耗国力,都是对于百姓的漠视,以及对于前人业绩的亵渎。

杨广显然是太着急了。

从604年登基开始,杨广迫不及待,倾尽国力要实现自己的“文治武功”。短短十年内,杨广同时做了几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