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骆宾王,自幼聪慧,七岁便能成诗,并因一首《咏鹅》而被人们称之为“神童”。骆宾王文采出众,才华横溢,擅作七言歌行,是初唐时期难得的优秀诗人。后人将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
父亲身故后,骆宾王有心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名,入仕之路却并不顺利。他第一次就职是在唐太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元庆府上任幕僚。四年任期将满时,李元庆想向皇帝推举他,便劝他写一封自荐信。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骆宾王面对如此明显的暗示,却并没有感到喜悦。在他看来,自荐这样的事有违他的原则,于是他离职归隐,继续读书,打算通过参加考试的方式入仕。
之后的日子里,骆宾王曾为官,也曾被谪,曾在朝,也曾外放。任长安主簿时,他因看不惯武则天当政,多次上书讽刺,得罪了权贵,被打入监狱。尽管如此,他在狱中仍然不改自己的初心,并写下了《在狱咏蝉》一诗。此诗是一首感情充沛的咏物诗,同时一物双关,借物寄情,既抒发了骆宾王心中的悲愤,也以此表明他志向高洁,不畏权贵。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秋天的蝉在西墙外不住地鸣唱,囚牢中的我听着蝉鸣,思绪飘去了很远的地方。如今我年纪尚轻,明明是大好的时光,却只能蹲坐在这里,吟诵着《白头吟》那样充满哀怨的诗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秋天的露水很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令它无法高飞。风声太大,再响亮的蝉鸣也被风声淹没了。秋蝉以露水为食,却没有人相信它的高洁,令它蒙受冤屈。我受的冤枉,这世上又有谁能为我澄清呢?
对于品性高洁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无端蒙冤却无从辩解。一个生活中严于律己、工作中恪尽职守的人,一生清清白白,谨言慎行,每欲行一步,必先确定落脚之后是否会陷入泥泞;每欲出一言,必先确定所言属实;每欲为一事,必先确定此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却因为一个无端落到头上的罪名,不得不承载世人鄙夷的眼光、不属实的辱骂和冷言冷语的嘲讽,只是想想都觉得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