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随着魏国霸权的衰落,齐、秦两强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主导力量。它们东西对峙,互争短长,使当时的争雄兼并战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齐、秦各自称雄东西的战略大背景下,齐、燕两国的矛盾也十分紧张。当时,较弱的燕国是齐的近邻,双方曾结下过不共戴天的仇恨:公元前318年,燕王哙演出了一场“禅让”的闹剧,将君位让于相国子之,结果导致太子平与子之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于公元前314年乘机发兵攻燕,在50天之内攻下燕都蓟(今北京一带),杀燕王哙和子之。但由于齐军在燕国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迫使齐军撤退。太子平即位为王,即燕昭王。经过这一番周折冲突后,燕国对齐怀有深仇大恨,衔思报复。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力,积极准备报齐破国之仇。
齐国失败的契机,为燕昭王君臣捕捉到了,准备乘机攻齐。但是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国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是不可能战胜齐国的。在此形势下,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提出争取邻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燕昭王欣然采纳了这一计策。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兵伐齐,乐毅佩赵国相印,与赵、秦、魏、韩等国军队约期会师,组成五国联军浩浩****地向齐国进军。
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订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一方面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进行政治攻心。另一方面分兵五路,以期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其中左军东渡胶水,攻取胶东、东莱(今胶东半岛);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攻克阿城、鄄城(今山东西南部);前军沿泰山东麓直至黄海,攻取琅邪(今山东沂南至日照一带);后军沿北海(今山东临淄东北沿海一带)出击攻占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以策应其他四路。燕军五路大军进展顺利,仅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就攻取了齐国的70余城,只剩下莒(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两座孤城侥幸未被攻克。强盛一时的齐国此时已濒临亡国的边缘,沧海桑田,天翻地覆,真可以说是盛衰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