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画说中国·大明王朝(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明成祖的治绩

字体:16+-

朱棣是以诛讨主张削藩、变乱祖制的奸臣为借口起兵的。但是,他当皇帝后,在对待藩王的问题上,却不怕冒违反祖制之大不韪,同样是采取削藩政策。他本人以藩王起兵夺取帝位,对于军权过重的藩王和中央皇权的矛盾对抗这一教训,是认识得很深刻的。他即帝位后,为掩人耳目,恢复了周、齐、代、岷4位亲王的封藩,但过不了几个月,就又找个罪名,削除代王和岷王的护卫军队。接着,永乐四年(1406年)废齐王为庶人。十年(1412年),辽王的护卫军队被削除。朱元璋时代护卫军队众多的宁王,也于永乐二年(1404年)被从边塞改封在南昌。宁王到南昌后,以韬晦为计,建筑华丽的宫殿,终日躲在里面鼓琴读书,所以在永乐帝时代得保无事。周王为了减少永乐帝的疑忌,就自动献出护卫军队。在几年的削废中,威胁最大的几位塞王的护卫军队几乎全被解除。朱棣削藩的结果,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为坚实、牢固。

削藩之后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北面的边防。朱元璋所以给边塞亲王那么大的军事权力,目的是要他们镇守北面边防。而现在骤然尽释诸王军权,面对倏忽往来的蒙古骑兵,如何弥补因削藩而削弱的边防力量呢?永乐帝决定迁都北平,一则北平是他的发祥地,二则地近北面边防,天子居此,正所谓居重御轻,可以直接加强对边防的防守。

永乐元年(1403年),永乐帝定北平为北京。打定迁都的主意后,就着手修浚大运河。元朝增修通惠(自北京至通州)、济州(自山东济宁至东平)、会通(自东平至临清)三河,连接隋代的运河成京杭大运河,但从没有全线通航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在原武(在河南原阳西南)决口,临清至济宁的会通河(元修济州河在会通河之先,会通河修成后,人们连其北段的济州河也通称全通河)淤塞报废。永乐九年(1411年),永乐帝命疏浚会通河,引汶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线建闸38座。其后,又派官在淮安到扬州的这一段修筑堤堰,以防淮水侵漕和运河水分泄。至此,京杭大运河才真正畅通。运河的修通,使得南方的粮米和丝帛等物资能通过漕运源源不断地输往北京,保证了首都的物资供应。北方的物产也能通过运河南运,增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