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是云南昆阳回族人(今云南省晋宁县)。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云南时,他入宫做了太监。后,随燕王朱棣到达北平,住在燕王府。在“靖难之役”中,因其为人机警,智勇全双,“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深受燕王赏识。永乐元年(1403年),他被庄重地赐予姓名——郑和。次年,又升为内官监总管太监。通过多次战役,他掌握了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为他后来指挥舰队七下“西洋”,创造了重要条件。
当时,正值明朝国势蓬勃上升的繁荣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壮大,政治局势相当稳定;而且宋、元以来海外贸易兴盛,对外移民不断增加,特别是造船业空前发达,航海技术也有了长足进步,罗盘针的广泛用于航海,众多水手和技师日益增多,这些为郑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雄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科学技术。在此情况下,自命为“天下共主”雄心勃勃的成祖朱棣,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于是决定派使臣率领船队出海远航,访问亚、非诸国。但是,这样重大的举动,如果没有一个精明强干的总指挥,是很难实现的。而郑和身为内官监总管太监,外出采办是其责任范围内之事;又兼有教徒的身份,更便于同“西洋”诸国官民的交往;其祖、父均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他在耳濡目染下间接地了解并熟悉了“西洋”各国和各地区的风土人情;此外,更有前述“靖难”之役中积累的军事知识和实践经验,可说是当时再好不过的理想人选。所以,明成祖朱棣毅然决然地任命他出任总指挥,而以其挚友王景弘为副使。从此,郑和便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震惊世界的七次大规模的“下西洋”(广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地区,包括今天印度洋、文莱以西的地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