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夺位与秘密建储制度
康熙通宝
雍正自己参加了争夺皇位之争,对骨肉相残的景况感触颇深,尽管他取得了胜利,但他并不希望他的后人再为最高权力的交接出什么乱。继位后,他在谨慎处理、打击政敌的同时,也在深思熟虑地筹划着以后最高权力顺利交接的问题。他总结历史上明立太子和其父两次立废太子的经验教训,结合祖先努尔哈赤定下的选“德”“才”兼备的“贤能”皇子为嗣君的家法,不到一年,便想出了一个秘密建储的办法。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在乾清宫召见总理事务大臣、满汉文武大臣和九卿,宣布了立储的原因和办法。他告诉众大臣:他已选定储君,储君的玉名已写好密封,装在一个锦匣内,准备把它放在宫中的最高处、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让众大臣知道“国本”之定,待他死后,便可取出传位诏,宣布新皇即位。这位储君是谁,本人不知,诸臣不晓,只有皇帝一人预定。这样就确立了秘密建储制度。
乾隆通宝
雍正经常居住在圆明园,除乾清宫的密诏外,又另书内容相同的密诏置放在圆明园御政处。两份诏书,同样有效。这也成为一种定制,以后的传位密诏都存放两处,以防不测。
雍正在创立秘密建储制度之前,还创立了一个上书房皇子、皇孙教育制度,作为密建皇储制选“贤能”的基础。将皇子置于同等受教育的竞争环境之下,老皇帝可以根据对皇子的重新评价,秘密修改锦匣内亲书的储君玉名,使秘密建储制度更加完善。
雍正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可以收到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同时也能避免明立太子可能出现的储君与皇帝争权、诸皇子争储、储君骄纵等弊病,还能保证储君有较高的素质和政治才能。乾隆帝弘历继位后认为,这个办法很好,遵奉实行并加以完善。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择上书房师傅,令皇子入书房读书,经过三次选择,密立皇十五子颙琰为储君。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经过上书房教育培养,用秘密建储的方法择定的。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后,清朝再未出现皇位纷争。可见,在减少混乱、稳定政局方面,这一制度相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