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画说中国·大元王朝(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元 曲

字体:16+-

● 元杂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诗词发展而来的新诗体;杂剧是一种包括歌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杂剧。

我国唐朝时已经有了戏剧的雏形。到了宋、金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宋代的一些城市里已经有许多民间艺人在戏院里进行说唱表演。宋金时期盛行一种“诸宫调”,就是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演出形式,唱的部分是把多种宫调联缀在一起。元杂剧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元杂剧是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它把歌曲、宾白、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歌曲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歌唱,是按规定韵律、富有抒情性的新诗体。宾白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一般都用当时通俗的口语;动作叫“科”,是角色的动作表情。曲词一般由一个演员(男的称“正末”,女的称“正旦”)演唱,通过它抒发主人公的心情,表现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反面人物和次要人物靠简短的宾白来勾画面目。元杂剧大部分有四折(或加一楔子)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元朝前期没有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因为他们组织创作的专业团体叫“书会”,这些剧作家也就被称为“书会才人”。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生活在城市市民中,作品中充满了生活气息,广大市民很欢迎。

元杂剧分前后两期。前期从13世纪50年代到14世纪初,这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康进之、高文秀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当时杂剧的中心在大都,这些作家都是北方人,主要是大都人。14世纪初以后,戏剧中心南移到杭州,后期的杂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他们大部分是南方或寄居于南方的作家。元代后期的杂剧不像前期那样富有现实主义,比较追求曲辞的典雅工巧。据记载,元代一共创作了杂剧五百多本,现在保存下来的有136本。见于记载的剧作家有二百多人,最著名的有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郑光祖等。关、马、郑、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