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画说中国·辽金西夏(看得见的中国历史)

西夏文字

字体:16+-

西夏建国,元昊即令人创造文字,称“国书”。利仁荣演绎为十二卷,是西夏最早的一部字书。西夏文模仿汉字,字形方整。字体也有草书、隶书、篆书。文字结构有全、左、右、干、头、下等区别。字体的创制,多用汉字六书的会意法,如闪为电旁、霹旁。也有类相从法,如属于丝织品的字自成一类。西夏文中还有时直接借用汉书,如圣字,字义和读音都作圣。西夏语言的语法结构独特,在一句话当中,谓语往往放在句子的末尾,而宾语则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形容词的位置不固定,有时在名词前,有时在名词后。国内外学者对西夏语言的规律有了一些了解,但还未认识其奥秘,有待进一步研究。

西夏文字演绎成书后,元昊将它定为国字。西夏国内艺文诰牒,都换用西夏文。公元1037年11月,设立了蕃字、汉字两院,分别掌管与北宋和吐蕃、回鹘等来往的文书。两院的设立,使西夏文的应用推广到了西夏的邻近地区,扩大了西夏文的使用范围,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字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

西夏文字的创制是夏国进入阶级社会、建立国家的标志之一,也为西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夏还编写了字典,公元1190年,西夏骨勒茂才编写了夏文和汉文的双解字典。该书序言中说:“不学蕃言,则岂和蕃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书中每一词语皆并列四项,中间两项是西夏文及其汉译文,右边以汉字为西夏文注音,词语编排以事分类,分天地人三大类,这三大类又各分为上中下三小类,即:天体上、天相中、天变下;地体上、地相中、地用下;人体上、人相中、人事下。其中人事下约占全书篇幅的一半左右,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亲属称谓、佛事活动、房屋建筑、日用器皿、衣物首饰、农事耕具、官府机构、诉讼程序、弹奏乐器、食馔、马具、婚姻等。该书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学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