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以神鬼构成为系统,殷周以来,神鬼世界的大轮廓已经划定,可是在局部问题上的争议还是时有发生。秦汉至魏晋就是变化比较大的时期之一。这场变革主要导源于郑玄与王肃经学上的争议。而理论冲突的背后则是曹氏与司马氏两大士族集团的政治斗争,宗法宗教与政治的紧密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郑玄是宗教的集大成者,郑玄关于宗法宗教的见解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他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三礼”注疏中。他的观点对汉、魏之际宗教礼仪的修订具有指导性。郑玄对“三礼”的注疏虽然在训诂考据上下了极大功夫,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大成,但是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郑玄受汉代流行的谶纬神学思潮影响,盲目迷信圣人经典,对经文产生年代和可靠性缺少批判精神。他认为经典一律出于先秦圣人之手,忽略汉儒在收集整理经典过程中杜撰假冒的可能性。结果郑注在许多地方混淆了汉代的宗教与周代的宗教,导致了宗教理论与实践的混乱,为后代宗教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曹魏时期,曹氏集团采纳了郑玄之说。魏明帝景初元年始营南委粟山为圆丘,祭昊天曰皇皇帝天。自称曹氏出自帝舜,以帝舜配。于方丘祭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南郊祭天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北郊祭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以高祖文皇帝祭于明堂配上帝。这样做是为了借宗教神灵的迷惑性确立皇室的正统统治地位。曹魏政权的这个天神祭祀系统不仅从理论上导致了神权的紊乱,政治上也不利于“神道设教”这个大目标,因而受到王肃及其门徒的猛烈攻击。王肃作《圣证论》,集中批驳郑玄的观点。他认为古代宗教中圆丘与郊同为祭天之处,昊天与上帝不容有二。古代并无感生帝之说,五帝就是五人帝,原是古代五位圣王,五帝非天。王肃之女适司马昭,生晋武帝司马炎,于是随着王朝的变迁,王学与郑学的地位也相应转换。晋武帝希望借政治统一的机会对宗教神学观念进行一番整顿,再反过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他完全采纳了王肃的主张,认为五帝乃昊天之气在五方的不同表现,实为一神所化,天上只有昊天上帝为最高神,不仅要除汉代五郊祭祀,且于南郊、明堂除五帝之座。这样便简化了祭祀天地的礼仪,将冬至圆丘祭昊天合并于正月上辛(第一个辛日)南郊祭天;夏至万泽祭地祗合于北郊祭地。有时两郊与宗庙还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