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年),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它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历史地图集。
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人(今山西闻喜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裴茂,父亲裴潜先后为汉、魏尚书令。裴秀从小好学,八岁能作文,时人称“后进领袖有裴秀”。年长从政,官至司空,看到当时官藏汉代的舆地、括地杂图,制作粗率,又感到古代山川地点经时世变迁,变化很大,于是经过一番研究,完成由他主编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他曾用简缩技术,按“一分为一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尺,把一幅用绢八十匹绘成的西晋地域图绘成《地形方丈图》,此图今已失传。
他在序言中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著名的“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地图(平面测量绘制的地图)奠定了理论基础,裴秀因此被称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制图六体”是:一曰分率(分例尺),用于测定地区的大小;二曰准望(方向),用于确定各地物的方位;三曰道里(距离),用于确定道路的里程;四曰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五曰方邪(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六曰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这六项原则归纳起来也就是现代地图学所论述的比例尺、方向和距离三要素,说明绘制地图必须制定比例尺,测出地物之间的方向,并求得各地物间的水平直线距离。裴秀还指出这“六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他认为,六体必须综合运用,互相参考,否则就不能正确绘制出反映实际地貌的地图来。这样改进后的制图方法更为科学,更为准确,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