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朝觐制度
西周朝觐制度主要包括朝礼、觐礼两方面内容。西周朝礼、觐礼,在相当一部分文献中笼统称为“朝”,于是,有些学者就认定“知朝觐只一事无二礼”。如果深入考察西周朝礼、觐礼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西周朝礼、觐礼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
(1)从适用对象上看,朝礼适用于诸侯对天子、诸侯对诸侯、诸侯国属臣对诸侯,而觐礼只适用于诸侯对天子。诸侯之间,以及诸侯国君臣之间都不能使用,所谓“诸侯不享觐”,即是此意。
(2)从行礼的形式来看,朝礼灵活多样。如周康王即位,众诸侯大臣行朝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君臣每日相见”,简朴,平凡。行觐礼则限于固定的简洁模式,缺少变化。
(3)从行礼的地点上看,朝礼主要在“境内”都城举行,具体地点在宫中,就是诸侯,一般也“在国待来朝君之礼”(也有在庙中行朝礼的),只有极少数情况为“坛于国外”。觐礼不限于“境内”,在“境外”也可以行礼。“境内”行礼,具体地点在宗庙。
(4)从行礼的目的性看,朝礼并不固定,而觐礼则往往很明确,其中朝贡、述职是必须的。
下面分别就西周朝礼、觐礼实施的范围、方式以及礼仪特点进行一些阐述。
● 西周朝礼
1.西周朝礼实施的范围
西周朝礼的实施,涉及的范围较广,上至诸侯朝天子,下至诸侯属臣朝诸侯,人员构成较为复杂。根据现有史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1)诸侯朝天子。《尚书·周书·顾命》两次提到诸侯朝见天子。一次是成王病重“乃同”诸侯。同,按《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载“殷见曰同”,表明这次朝见非常隆重。后面又点明了朝见者身份以“六卿”为主。不过,“六卿”有“畿内”“畿外”之别,大保奭、芮伯、彤伯、毕公、毛公是畿内诸侯,卫侯是畿外诸侯。“六卿”之外,还有师氏、虎臣、百尹、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