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荒诞心理学

·认识的偏差会形成刻板印象·

字体:16+-

人们对事物一旦形成某种印象,就不容易改变,而这种固定的印象往往由分类造成。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想法。一个人看到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按其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等特性对他进行归类,并根据已有的关于这类人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其个性的依据。一般来说,刻板印象的产生是以过去有限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源于对人的群体归类。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诗文朋友。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突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当时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往朋友家走。等到了朋友家,他已被淋成了“落汤鸡”。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借给他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就开始谈诗论文,评议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这时杨布告辞回家,但因为自己的衣服湿了,杨布就把自己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自己穿着朋友借给他的一身黑色衣服回家。杨布走到自己家门口时,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杨布家的狗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暗里猛蹿出来对他“汪汪”直叫。一会儿,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狗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把杨布吓了一跳。他十分恼火,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狗眼,连我都不认识了!”然后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马上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然后,他对杨布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杨布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不说什么了。那狗也似乎认出了杨布,不再汪汪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以往的欢乐。狗之所以没有一下子认出杨布,就是因为它对出门的杨布有一个刻板印象:杨布是穿着白衣服的。所以刚看到杨布时,天又黑,没看清楚,只看到来了个黑衣人,忠诚的狗当然要提高警惕了。动物如此,其实人又何尝没有这样“刻板”的时候呢?在人类社会里,人们有一种习惯于给人分类的心理倾向。这是因为,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总会表现出许多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相似;同一民族或国家的人,会有大致相同的风俗习惯和性格特征;而性别、年龄、职业等相仿的人,在观念、思想和行为等方面也会较为接近。比如,人们通常认为教授是斯文儒雅、白发苍苍;会计是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教师文质彬彬;商人奸诈狡猾;北方人热情豪爽;南方人精明灵活;男子果断独立;女子温柔体贴;德国人办事严谨;美国人积极乐观;日本人勤勉有礼……这些都是按职业、民族等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定型,也就是形成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要么是来自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要么是根据间接资料如他人介绍、传媒宣传等形成的。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是,它把现实中的入加以归类,从而有助于人们加工社会信息。它简化了人们所面临的复杂的社会,把人划分为群体,使得人们在获得少量信息时就能对他人作出迅速的判断,从而预测他人的行为。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对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有接触,因而只能“由部分推知整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这种心理现象的基础。然而,刻板印象也有其不利的方面。虽然它在某些条件下有助于我们对他人进行概括的了解,但如果这种归类不符合该群体的实际特点,或者只是对某群体的非本质特征作出概括,就会形成偏见。而且一种概括而笼统的印象,毕竟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有时难免“以偏赅全”——难道坏人就一定要生得面貌狰狞?好人就一定显得慈眉善目?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人的认识就很容易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