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腊塞浦路斯,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格马利翁。他有雕塑的爱好,而且雕得很好。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就想用它雕刻一个他所梦寐以求的美丽少女。于是,从这天开始,王子躲在房间里再也不出来,每天都认真地刻呀凿的。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这块象牙在王子的手下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这个雕塑太成功了,美丽的公主栩栩如生:身材婀娜多姿,眼睛放出温柔动人的光彩。王子对雕像爱不释手,每天都以怜爱的目光注视着“她”。他多么希望“她”有血有肉会说话啊!那样的话,就能跟他说话了。王子每天都在极度的渴望中痛苦地煎熬,为“她”只是一块象牙而暗自神伤。他觉得自己已经爱上这个雕塑了。王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却迟迟不愿结婚,每天坐在他的雕塑对面,关注着这位美丽的少女,呼喊着“她”,希望“她”终有一天能变成真正的少女。最后,王子的精神竟感动了天神。天神使这位象牙少女拥有了真正的生命,成为了真正的公主,并与王子结为眷属。这里讲的故事仅仅是个神话,但古人也许正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明一个现象:热切的期望会使被你期望的人实现你的预言。心理学上用这个故事命名了一个心理定律——皮格马利翁定律。意思是,热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的人达到期望者的要求。也就是说:你强烈地期望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有时会促使这个人成为这个样子。这个定律告诉我们,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于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这个原理早已在西方的管理科学和教育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发明大王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决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且亲自辅导爱迪生的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就像皮格马利翁,爱迪生就像那个雕像。在母亲的热切期望下,爱迪生真的成了母亲热切期望的人才。那么,这种神奇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对对方的心理暗示实现的。在前面我们讲过暗示。在爱迪生的例子中,他的母亲对他施行了一种心理暗示,就是“你很聪明”,“你一定会通过自学成才”。这种暗示很强烈,让幼小的爱迪生深信不疑,从而在学习上发挥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期望成真的奇迹。那么,这种神奇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通过对对方的暗示作用实现的。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暗示的结果会使一个人发生改变,甚至是很巨大的改变。在教育领域,皮格马利翁定律也是非常有用的一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曾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里,针对一至六年级的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所谓的“发展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给每个班级的教师发了一份学生名单,并告诉教师说,这名单上列出的全班学生的20%是班上最优异最有发展可能的学生。8个月以后,心理学家们又来到了这所学校,对18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追踪检测。结果发现他们提供给教师的名单上的那20%的学生,学业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教师们连连点头说,两位心理学家的测验可真准。其实,各个班级的这20%的所谓更有发展可能的学生,是心理学家们随机抽取出来的。为什么这种期待心理可以产生如此之大的作用呢?因为信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所信任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就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与此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