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人们应更好地“驯服”货币
杨光的新书《货币的真相:货币规则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将要出版,盛情邀我作序。我与杨光相识于澳门科技大学,他是我的博士生,对于他的学识还是了解的,因而欣然应允。
如其书名,货币一词是全书的主线。货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其历史之长恐怕并不亚于文字。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与文字具有相似的作用,它们都是人类描述这个世界的符号,并且都具有社会属性。古代苏美尔人的黏土泥板据传是人类最早的货币,上面就是用楔形文字记载的债务关系。凡是研究过货币史的学者都知道,货币与人类的经济行为相生相伴,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杨光在书中开篇就介绍了亚当·斯密的货币理论。斯密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一个人)买或占有某物消耗的劳动量”来衡量。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以金银为表现形式,其价值则取决于金银开采成本和矿藏“丰富与否”。尽管此后的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将货币与效用相联系,认为商品价格是由边际效用所决定,但是依旧秉承斯密关于货币仅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理念。诚如大卫·休谟(David Hume)所言:“锁在柜子里的铸币仿佛湮灭一样,一文不值。”
时间进入20世纪下半叶,特别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货币与实物脱钩,进入信用时代。杨光在书中认为,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本质上是一种债务凭证,银行可以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来创造货币。信用货币带来的是金融活动的日趋多样化,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又反过来扩展了货币的边界。现在,经济学家普遍将流动性与货币性关联起来,认为一个资产流动性越强其“货币属性”也就越强,货币当局也按照这一原则将广义货币划分为M1、M2、M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特·霍姆斯特罗姆(Bengt Holmstrom)认为货币市场流动性的一大特征即在于“不要多过问”。由于信息获取是需要成本的,在发放抵押贷款的时候,贷款方并不会花费过多的成本去发现抵押品的确切价格。例如,发放住房贷款时候,银行只会粗略估计房子的大概价值,然后按照一定的折扣率发放贷款,以保证借方违约的情况下可以卖出该抵押物。他只需要确定安全的抵押物估值下限。这与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区别。这种“不要多问”的特征,加强了货币市场流动性并造就了“非理性繁荣”。当资产价格大大超过基本价值的时候,投资者即使意识到自己已处于泡沫当中,但却不知道泡沫破裂何时会来临,资产价格越是偏离其价值,交易者的信息越对称。这种“对称无知”促使资产泡沫成了一种存放流动性的安全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