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凯恩斯主义者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它被看为是凯恩斯理论的实证检验(图3-3)。新西兰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13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如果把工资增长看做是通货膨胀的代表(尽管短期内工资具有刚性与通胀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是长期看,工资会随着通胀变化而变化),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
图3-3 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通胀与失业的对应关系。上面谈过,当价格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时候,这意味着此时社会上有闲置资源和失业工人。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弥补有效需求不足,需求增加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而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并没有随物价上涨,企业就会多招工人,社会整体产出和就业就会持续增加,直至实现充分就业。按照这个解释,通胀和失业是不会并存的,这与菲利普斯所反映的统计关系一致。这就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一个“通胀—失业”选择的菜单。长期低水平的失业可以通过承受高水平的通胀而得以实现。而在依靠选票上台的西方国家,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毕竟没有哪个政府会因为高失业率而获得选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