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货币能够在国际上通用,通常要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首先,货币国必须是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这个解释起来很容易。钱就是拿来买东西的,对他国货币的需求,首先就是能够在货币国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例如,太平洋岛国的货币就不可能国际化,因为拿了他们的货币,除了能买点海产品以及旅游外,基本就买不了什么东西。所以,对这种货币的贸易需求很小。
纵观现在国际货币体系里的几大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这些主权货币的国家都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强国。按照这个标准看,人民币无疑是非常满足标准的。毕竟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前几年,美国拍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一个美国人在一年内不使用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会怎样。结果是无法正常生活,庞大的出口数据就是说明。此外,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也已是世界第二大国,名列榜首也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为什么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没有与贸易大国地位相匹配呢?因为,经济总量和生产能力只是货币国际化的一个条件,但并不是唯一条件。相比国际化排在前面的主权货币国,我国有一项特殊的产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出口能力不足——那就是金融。一国货币国际化,首先是能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所需要。首先,从对外输出资本的角度的看,图8-4展示了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贸易往来、外商直接投资(工厂投资和其他实物资本)、投资组合(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在全球的各自占比(图8-4)。左边的图片显示了中国私人部门与国际的联系(包括对外直接投资、海外金融投资组合以及银行贷款),2018年仅占全球总额的2%~3%,远远低于美国以及经济规模小于我国的日本。右图是对外金融往来占本国GDP比重。美国和日本的投资组合进出总额均超过各自经济规模,甚至韩国的投资组合流也占到GDP的60%左右,远远高于中国的11%[32]。在上一节,我们介绍过美国正是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大规模投资、贷款推动了美元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