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盛行这样一段话:“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让你拼命学习的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其他愿意学习的人;让你孩子上早教班的不是早教机构,而是其他愿意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长。”甚至就连某些培训机构,也开始打出类似的广告语:“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勤能补拙,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当所有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就容易造成一场无休止的恶性竞争。最为明显的就是教育领域,孩子们越来越累,放学后不是补习班就是兴趣课;家长也越来越累,从胎教到早教,再到学区房,五花八门的辅导班,恨不得让孩子学会“十八般武艺”。在这场竞争中,起跑线被人们划得越来越靠前,孩子和家长付出了更多,而“赢”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在描述这一现象时,网络上频繁爆出一个词语:内卷化。
到底什么是内卷化呢?这个词语最先是美国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爪哇国的水稻农业时发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内卷化”,后来这一词语被引用到经济学中,用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变迁,还是一种事物的演进,或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旦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就会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重复、自我消耗而不向前发展。“内卷化”的结果非常可怕,它会让一个人在一个层面上不停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进而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只会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