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中。
南加利福尼亚商学院的教授阿瑟·拉弗,与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在华盛顿的一家餐厅共进午餐。拉弗为了让切尼明白,美国的“滞胀”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解决,即兴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深入浅出地给切尼讲明了减税的奥妙所在。
当时,《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万尼斯基也在场,他立刻在报纸上宣传这一曲线,自此拉弗曲线开始声名远扬,其减税主张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最终被后来的里根政府采纳。通过这件事,拉弗的名字也开始家喻户晓,为人们所知。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取民是否有度,和税收政策的制定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正确合理,就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扩大实业,由此扩大税基,增加政府的税源,实现国富民强。反之,如果横征暴敛,像古代那些衰败的王朝一样,让百姓难以过活,多少辉煌都会变成水中的泡影。那么,在税收、政府和个人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规律呢?在何种程度下才能让税收政策收获好的效果呢?
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经济学问题。然而,拉弗却用一条曲线巧妙地做出了解释:当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总税收收入非但不会增长,反而开始下降。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解析得简单明了。在拉弗曲线刚刚问世的二十几年里,并没有多少国家的实践证明拉弗的这一假设,但经济学家们大都相信,税收会造成社会总经济福利的减少,过高的税率带给政府的可能不是税收的增加。
拉弗曲线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减税才有可能增税。当税率为零时,税收也是零;当税率上升时,税收额也会上升;当税率增至某一点时,税收达到最高额。因此,这个点就是最佳税率。当税率超过了这个最佳税率点之后,税收额就开始下降。因为当税率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了,投资减少,收入减少。此时,税基减少,政府的税收也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