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学入门:理解真实世界的88个经济学常识

46.为什么增加储蓄反而会减少社会收入?|节俭悖论

字体:16+-

有一则寓言故事里讲到: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每隔几天就挖出来看看,再心满意足地埋起来。后来,有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就把那些金子偷走了。财主痛不欲生,邻居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好奇地问:“你从来没有花过那些金子吗?”财主说:“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

邻居听后,不禁哈哈大笑,对财主说:“按照你对待金子的方式,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啊!如果你还是觉得难受,那就在大树底下埋点石头,把它们当成金子就行了。”

故事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它里面蕴含着一个经济学问题:节俭悖论。

节俭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导致经济衰退;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得经济繁华。这种矛盾,就被称为“节俭悖论”。

在经济学中,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情,未必对全体有益。个人致富需要储蓄,但如果整个国家的储蓄加大,社会就会出现贫困。这不难理解,节俭会导致支出减少,厂家也会削减销量,减少工人,进而导致收入减少,最终减少储蓄。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情景,就是节俭悖论最为生动的呈现,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都尽量地多储蓄。由于这种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他们的收入持续下降。

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当资源得不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够走出低谷,朝着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直提倡要刺激国内消费,目的就是为了拉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