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济学入门:理解真实世界的88个经济学常识

84.疏忽细微的错误,可能会满盘皆输|蝴蝶效应

字体:16+-

1963年,气象学家洛伦兹正式提出“蝴蝶效应”,即在一个动力系统中,一个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就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假设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有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翅膀,就会引起周围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气流的产生,尽管力量很微弱,却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一效应充分说明,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的放大,对其未来的状态会造成巨大影响。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与美国曾经发生的故事风暴以及太平洋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都是蝴蝶效应的体现。尽管发生的领域不同,可灾难性却是相同的。

1982年9月到10月期间,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泰尔诺胶囊因为含有氰化污染物,导致七人死亡。这件事发生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强生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全部收回并销毁3000万瓶泰尔诺胶囊,并检验了大约800万只胶囊,结果却仅发现了70只含有氰化污染物的胶囊。至此,强生公司已经付出了超过1亿美元的成本,事后又花费大约3亿美元来推销重新包装的胶囊,可谓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003年1月16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升空后发生爆炸,飞机上的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世界都陷入了震惊之中。这场灾难性的事件不仅让美国的航天事业遭到重创,也让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减缓了。

这一惨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事后,调查结果显示: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然是一块脱落的泡沫!原本,“哥伦比亚”号表面覆盖着2万余块隔热瓦,能够抵御3000℃的高温,这是科学家们为了避免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时外壳被高温所熔化专门设计的。1月16号,“哥伦比亚”号升空80秒后,一块从燃料箱上脱落的碎片击中了飞机左翼前部的隔热系统,而宇航局的高速照相机精准地记录了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