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轻的女孩同时入职,年龄相当,学历不相上下,最初担任的都是文员工作。三年后,女孩从文员转到市场部做业务,拿出了漂亮的业绩,一路晋升为销售组长。女孩B依旧在文员的岗位上,虽然也做得兢兢业业,可始终就像是角落里可有可无的人,很少有人注意她。就连后来的新人,也因为处事干练,每天在办公室里给大家带来新奇的消息,人缘极好,深得领导赏识,被调到了总经办去做助理。女孩B也想不明白,自己没有偷懒,也很敬业,为什么不能得到重用,也无法吸引众人的注意呢?
职场中能平步青云的人,往往都是人群中的亮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在没有成功之前,就已经为自己创造了机会,通过自己的表现,引起周围人的注意。至于加薪升职,也只是这一过程的结果而已,因为他们在有意或无意间运用了“注意力经济学”。
所谓注意力经济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最先提出的,他认为:当公众接收信息时存在着消费,消费的正是他们的注意力。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注意力经济构筑的信息环境中,注意力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这也使得它成为重要的资源和消费品。在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赫伯特·西蒙还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置身于互联网时代,我们对于注意力经济的体验,可能更加深刻:从图文广告到短视频,从衣装打扮到吃播,无疑都在以吸引眼球和注意力的方式赚取流量。就像托马斯·达文波特在《注意力经济》中说的那样:“在新的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产……现在金钱开始与注意力一起流动。”注意力形成经济,争夺眼球形成竞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商场如是,职场亦如是。企业管理者在提拔员工时,也会优先考虑那些给自己留下良好印象的人,如果一个职员能及早地控制领导的“注意力消费”,有效地推销自己,脱颖而出的概率就变得很大。相反,从来不曾消费过领导注意力的员工,被重用的概率就变得小很多。比如,有些员工本身工作能力很好,但处世态度消极,从来不肯主动接受挑战、展示自己的潜力,这样的话,自然就没办法赢得领导的注意力,也很难在事业上有大的进展;还有些人任劳任怨,成了职场中的“滥好人”,帮了别人不少忙,自己的事却经常受影响,这样也很难赢得领导的赏识;抑或工作不努力,抱怨比谁都多,很难让领导对其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