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大意】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反两方面谈同一个问题——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改之,是不过也。
说来也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错怎么办?正确的态度当然应该像孔子在《学而》篇和《子罕》篇里反复说过的:“过则勿惮改。”
春秋时期的晋灵公是个贪婪、暴虐、狡诈的人。他不顾百姓生死巧取豪夺,将聚敛来的财富空耗在宫殿廊阁上;他有一个凶狠的恶习,喜欢用弓弹射人取乐。更残忍的是,他的厨子没有把熊掌煮烂,就把厨子杀死,装在篾筐里放在敞车上,叫人推着从朝上经过,让众人观看,自己却乐呵呵地看众人的惊惧状。士会等大臣很为晋国忧虑,他们担心国家发生祸乱,就决定去劝劝国君,让他改过。晋灵公这个人口头认错很快。他一见到士会来,马上说:“我晓得我的过失了,就改就改。”但他并非真心改过,他只是为了避开大臣的烦扰絮叨。士会一看他的神色就知他的真心,知他不会改,但也拿他没办法,只好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士会的话是从正面讲的,孔子的话则从反面讲的,他们的话都是很正确的。哪个人没有过错呢?一个人有过错,特别是偶尔犯了过错,并不打紧,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可认为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比如自家的孩子因一时口馋偷摘了邻家的几个果子,自然犯了一点小过,为此就狠揍他一顿,狠骂他一阵,甚至就认为他的品质很坏很危险,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这就是不懂得过与善转化的辩证法,事实上完全没有必要对孩子如此大动干戈,提醒他注意一下就好了。